一.什么是codis集群
codis集群简介
-
Codis是一个分布式的Redis解决方案,对于上层的应用来说,连接Codis Proxy和连接原生的Redis Server没有明显的区别(不支持的命令列表),上层应用可以像使用单机的Redis一样使用,Codis底层会处理请求的转发,不停机的数据迁移等工作,所有后边的一切事情,对于前面客户端来说是透明的,可以简单的认为后边连接是一个内存无限大的Redis服务。
-
Codis是一套用go语言编写的,为了应对高并发环境下的redis集群软件,原理是对一个redis key操作前,先把这个key通过crc32算法,分配到不同redis的某一个slot上,实现并发读写功能.而且能通过zookeeper调用redis-sentinel来实现故障切换功能.现在最新版本是3.2.1,依托于redis3.2.9开发出来。
codis的优缺点
-
优点:实现高并发读写,数据一致性高。
-
缺点:性能有较大损耗,故障切换无法保证不丢key。无法进行读写分离。
codis的架构介绍
go
描述:codis依赖语言包
codis
描述:codis集群套件,里面含有redis相关程序和集群专用程序。主要功能程序解析:
codis-server:属于redis-server优化版,基于 redis-3.2.9 分支开发。增加了额外的数据结构,以支持slot 有关的操作以及数据迁移指令。
codis-proxy:客户端连接的 Redis 代理服务,实现了 Redis 协议。 除部分命令不支持以外(例如:keys*,flush ),表现的和原生的 Redis 没有区别(就像 Twemproxy)。
1. 对于同一个业务集群而言,可以同时部署多个 codis-proxy 实例; 2.不同 codis-proxy 之间由 codis-dashboard 保证状态同步。
codis-dashboard:集群管理工具,支持 codis-proxy、codis-server
的添加、删除,以及据迁移等操作。在集群状态发生改变时,codis-dashboard 维护集群下所有codis-proxy的状态的一致性。对于同一个业务集群而言,同一个时刻 codis-dashboard 只能有 0个或者1个; 所有对集群的修改都必须通过 codis-dashboard 完成。
Codis-fe:集群web管理界面。
多个集群实例共享可以共享同一个前端展示页面; 通过配置文件管理后端 codis-dashboard 列表,配置文件可自动更新。
redis-sentinel:可以实现对Redis的监控、通知、自动故障转移。如果Master不能工作,则会自动启动故障转移进程,将其中的一个Slave提升为Master,其他的Slave重新设置新的Master服务。Sentinel的配置由codis-dashboard和zookeeper一起控制,不需要手工填写。
jdk
描述:zookeeper依赖语言包
zookeeper
描述:用于存放数据配置路由表。zookeeper简称zk。在生产环境中,zk部署越多,其可靠性越高。由于zk集群是以宕机个数过半才会让整个集群宕机,因此,奇数个zk更佳。
逻辑架构如下:
- 访问层:
访问方式可以是类似keepalived集群的vip方式,或者是通过java代码调用jodis控件再连接上zookeeper集群,然后查找到可用的proxy端,进而连接调用不同的codis-proxy地址来实现高可用的LVS和HA功能。
- 代理层:
中间层由codis-proxy和zookeeper处理数据走向和分配,通过crc32算法,把key平均分配在不同redis的某一个slot中。实现类似raid0的条带化,在旧版本的codis中,slot需要手工分配,在codis3.2之后,只要点一个按钮slot会自动分配,相当方便,但是也可以手动分配,需要另外调用codis-admin命令。
- 数据层:
最后codis-proxy把数据存进真实的redis-server主服务器上,由于codis的作者黄东旭相当注重数据一致性,不允许有数据延时造成的数据不一致,所以架构从一开始就没考虑主从读写分离。从服务器仅仅是作为故障切换的冗余架构,由codis-dashboard监控各服务的状态,然后通过改写zookeeper数据和调用redis-sentinel实现故障切换功能。
二.codis集群的搭建部署
主机 | 服务 |
---|---|
server1 | codis-server |
server2 | codis-server |
server3 | zk,codis-dashboard,codis-proxy,codis-fe,codis-server |
实验过程如下所示:
如果之前做过redis的服务,将redis服务停掉,因为会占用6379端口
第一步:配置server3
安装go(这里选用的版本为go1.9.1)——因为codis3.2要求至少是1.7或1.8以上版本。
[root@server3 ~]# tar zxf go1.9.1.linux-amd64.tar.gz -C /usr/local/ #-C:指定解压目录
[root@server3 ~]# cd /usr/local #查看
配置环境变量
[root@server3 ~]# vim /etc/profile #编辑环境变量的配置文件
78 export GOROOT=/usr/local/go
79 export GOPATH=/usr/local/codis
80 export PATH=$PATH:/usr/local/go/bin
[root@server3 ~]# source /etc/profile #重新加载环境变量,使得刚刚配置的环境变量生效
对codi进行源码编译(编译codis时依赖go,所以在安装codis先装好go)
[root@server3 ~]# mkdir -p $GOPATH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 #设置编译环境
[root@server3 ~]# yum install unzip -y #安装unzip软件,以支持unzip命令
[root@server3 ~]# unzip codis-release3.2.zip -d $GOPATH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
[root@server3 ~]# cd $GOPATH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
[root@server3 CodisLabs]# mv codis-release3.2/ codis #为了方便,将名字该为codis
[root@server3 CodisLabs]# cd codis/
[root@server3 codis]# yum install gcc git autoconf -y
[root@server3 codis]# pwd
/usr/local/codis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/codis
[root@server3 codis]# make MALLOC=libc #进行编译安装
看到如下内容表示编译成功
补充:
codis源码编译完成之后:
-
组件的启动脚本在$GOPATH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/codis/admin目录下
-
配置文件在$GOPATH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/codis/config目录下
安装JDK (版本要求不严格)
[root@server3 ~]# yum install jdk-8u201-linux-x64.rpm -y
[root@server3 ~]# java -version 查看版本
安装zookeeper
[root@server3 ~]# tar zxf zookeeper-3.4.13.tar.gz -C /usr/local/ #-C:指定解压目录
[root@server3 ~]# cd /usr/local/
[root@server3 local]# mv zookeeper-3.4.13/ zookeeper
编辑环境变量
[root@server3 ~]# vim /etc/profile
78 export GOROOT=/usr/local/go
79 export GOPATH=/usr/local/codis
80 export ZOOKEEPER_HOME=/usr/local/zookeeper
81 export PATH=$PATH:/usr/local/go/bin:$ZOOKEEPER_HOME/bin
[root@server3 ~]# source /etc/profile #重新加载环境变量
修改zookeeper的配置文件
[root@server3 ~]# cd /usr/local/zookeeper/conf/
[root@server3 ~]# cp zoo_sample.cfg zoo.cfg
[root@server3 conf]# vim zoo.cfg
tickTime=2000 #一个周期(tick)的时长(单位:毫秒)
initLimit=10 #初始化同步阶段最多耗费tick个数
syncLimit=5 #等待应答的最大间隔tick个数
dataDir=/data/zookeeper/data #该目录需要手动建立。
clientPort=2181 #客户端连接server的端口,即对外服务端口,一般设置为 2181
maxClientCnxns=60 #最大连接数设置(单ip限制). 注:默认60,设成0即无限制
autopurge.purgeInterval=24 #ZK提供了自动清理事务日志和快照文件的功能,这个参数指定了清理频率,单位是小时
autopurge.snapRetainCount=500 这个参数和上面的参数搭配使用,这个参数指定了需要保留的文件数目。默认是保留3个
注意:因为我这里只部署单个codis-proxy节点的环境
如果是多个,需要在zookeeper的配置文件里面写入:
server.1=codis-1:2888:3888
server.2=codis-2:2888:3888
server.3=codis-3:2888:3888
说明:
server.A=B:C:D
- A 是一个数字,表示这个是第几号服务器;
- B 是这个服务器的 ip 地址;
- C 表示的是这个服务器与集群中的 Leader 服务器交换信息的端口;
- D 表示的是万一集群中的 Leader 服务器挂 了,需要一个端口来重新进行选举,选出一个新的Leader,而这个端口就是用来执行选举时服务器相互通信的 端口。
其中2888表示zookeeper程序监听端口,3888表示zookeeper选举通信端口。
设置myid
设置myid在我们配置的dataDir指定的目录下面,创建一个myid文件,里面内容为一个数字(该数字的取值范围是1-255),用来标识当前主机,conf/zoo.cfg文件配置的server.X中的X是什么数字,则myid文件就输入这个数字,我只有一台zk,所以配置文件里可以不配置server.X,但还是要配置myid 的,echo一个数字1进去即可。如果有多台zk,则分别在zk服务器上echo对应的数字进对应的myid文件。
[root@server3 conf]# mkdir /data/zookeeper/data -p
[root@server3 conf]# echo "1" > /data/zookeeper/data/myid
启动zookeeper
[root@server3 ~]# zkServer.sh start #启动zookeeper
[root@server3 ~]# zkServer.sh status #查看zookeeper的状态
对codis进行配置,并启动codis的各个组件
注意:启动dashboard前,必须启动zookeeper服务,这是必须的。
编辑/usr/local/codis/config.ini文件并启动codis-dashboard组件
[root@server3 ~]# vim /usr/local/codis/config.ini
zk=localhost:2181 //zookeeper的地址
#如果是zookeeper集群,可以这么写:zk=hostname1:2181,hostname2:2181,hostname3:2181,hostname4:2181,hostname5:2181,
#如果是etcd,则写成:http://hostname1:port,http://hostname2:port,http://hostname3:port
product=meng //产品名称, 这个codis集群的名字, 可以认为是命名空间, 不同命名空间的codis没有交集
proxy_id=proxy_1 //proxy会读取, 用于标记proxy的名字, 针对多个proxy的情况, 可以使用不同的config.ini, 只需要更改 proxy_id 即可
net_timeout=5 //检测状态时间间隔
dashboard_addr=localhost:18087 //dashboard 服务的地址,CLI 的所有命令都依赖于 dashboard 的 RESTful API,所以必须启动
coordinator=zookeeper //如果用etcd,则将zookeeper替换为etcd
[root@server3 ~]# cd $GOPATH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/codis/admin
[root@server3 admin]# ./codis-dashboard-admin.sh start #启动codis-dashboard组件
启动codis-proxy组件和启动codis-fe组件
[root@server3 ~]# cd $GOPATH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/codis/admin
[root@server3 admin]# ./codis-proxy-admin.sh start
[root@server3 admin]# ./codis-fe-admin.sh start
启动codis-server组件并查看端口
[root@server3 admin]# ./codis-server-admin.sh start
[root@server3 admin] netstat -antlp
第二步:配置server1和server2(步骤完全相同)
- server1(基本步骤与server3相同)
注意:先编辑环境变量(这一步我当时在创建目录后面做,解压生成的目录路径不对,所以删除重新创建了,所以环境变量要在创建目录之前做)
编译完成界面:
对codis进行配置:
[root@server1 ~]# cd /usr/local/codis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/codis/config/
[root@server1 config]# vim redis.conf
bind 0.0.0.0
启动codis-server组件
[root@server1 ~]# cd /usr/local/codis/src/github.com/CodisLabs/codis/admin
[root@server1 admin]# ./codis-server-admin.sh start
- server2,配置过程同server1
第三步:测试
在浏览器访问172.25.27.3:9090,进入web管理界面
点击codis-demo并向下拉动界面
可以看到codis-proxy已经激活
可以新建组,也可以添加redis-server实例。
- 新建组
如下所示:
- 添加redis-server实例
点击Add Server,使实例127.0.0.1:6379添加成功
如下所示:
同理,可以添加172.25.27.1:6379和172.25.27.2:6379